--

Chapter 03-2:防疫情報交換所 In the time of COVID-19

延續上篇,壞鞋子舞蹈劇場的防疫思考,此篇整合節錄 06/18 午後「線上共享團練」 各團隊的分享交流。

Facebook 線上共享團練,開放大家報名。

撰稿 / 張惠婷 (節錄)

2020 Covid-19在全球爆發,疫情來襲使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產生巨變,表演藝術產業更是首當其衝。2021年五月中起,全台疫情升級至三級警戒,許多劇場演出、講座及實體藝術節皆緊急喊停。自此,表演藝術團隊面臨的是如何透過數位管道與觀眾維持連結。未來解封後,如何補足演出取消的損失、組織營運復甦及讓觀眾再走入劇場等,更是表演藝術團隊及藝文場館將面臨的重大課題。疫情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將不限於這短短數個月,線上與實體並存的演出方式亦可能成為新常態。

此次 壞鞋子舞蹈劇場發起「#共享團練計畫-防疫情報交換所」,邀請 阮劇團團長 汪兆謙、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 李宗軒、窮劇場團長 高俊耀、獨立製作人 蘇庭睿、獨立藝術工作者 王世偉等人,來聊聊團隊與製作方在疫情下所受的衝擊及各自採取的應變措施,同時也交換彼此對未來表演藝術創作/製作的新思考。

超前部署開發新市場 幸也不幸中阮的轉型

今年疫情未爆發前,阮劇團已完成《十殿》的巡迴演出,對此,團長 汪兆謙直言感到慶幸。但為了將製作做到最好,《十殿》所有的製作費皆已投入在前端的製作及外聘成員上,疫情前財務趨近緊繃,致使原訂在演後發展的財務回血計畫,因疫情來襲而夭折。儘管 汪團長掐指一算,發現自己將成千萬「負」翁,但他仍堅持「不裁員、不減薪、不放無薪假」。在諸多實體活動暫停的現在,團隊除了爭取補助及贊助資源外,也正積極拓展藝文圈外的觀眾。雖然實體排練停擺,行政團隊仍分流到團上班,積極籌備新計畫,並持續向策展等其他領域提案。跨域合作將是 阮劇團未來不斷嘗試的新方向。

其實從去年疫情,汪團長便觀察到表演藝術團隊轉型線上的新趨勢。然而劇團不如 YouTuber 在網路耕耘多年,對網路觀眾的觀演習性也了解不足,貿然投入線上市場,可能會為團隊帶來許多負擔。在蒐集各種情報並試圖找到線上市場的切口後,他注意到:2018年《動腦雜誌》調查的所有傳播媒介中,廣播(podcast)的廣告投放效益轉換率最高;而他也了解到,線上劇場的觀眾數量將遠低於實體演出的觀眾數,因此表演藝術團隊需要對話的不是 5%的劇場觀眾,而是另外 95%的非劇場觀眾,這也是為什麼 阮劇團早許多團隊一步開啟 podcast錄製。而 阮劇團的頻道聚焦在嘉義在地及劇團本身的故事,每集流量皆有3,000 — 5,000的人流,意外收穫了許多非劇場圈粉絲。

最低限度調整維持團隊基本運作 緩步喘息建立FOCA的身體系統

「演出取消」帶來的是團隊要一肩扛起的財務壓力,FOCA藝術總監 李宗軒表示,團隊在這波疫情中,至少有四十餘檔的節目邀約與製作受影響。2020上半為了讓團隊維持運作,FOCA 祭出「借薪制度」:團隊向成員暫借薪水,並承諾年底會如數歸還。所幸,下半年國內藝文產業復甦讓「借薪制度」奏效,團員的犧牲與支持為團隊爭取到喘息的時間。

但 2021的第二波疫情不僅影響劇烈且時程更長,FOCA 面臨更長時間的現金流缺乏,要維持團隊運作,只能採取更激烈的措施。在不裁員的基本原則下,FOCA決議在疫情間採取「減薪也減工時」的新制度,團隊上班調整為週休三日,並減少所有人的薪水。考量大家仍需維持基本開銷,按比例調幅可能造成新進團員的生活壓力,故全體團員皆調降至兩萬元,以確保每個人的基本生活。

相較其他表演,馬戲的創作與製作若要轉往線上,需投入較多的製作成本。因此 李總監也坦言,FOCA目前沒有任何轉線上演出的打算,比起急著在線上找到作品發表的出口,更希望趁著這段時間慢下來,梳理團隊的發展脈絡並調整未來三年的營運方向。而在排練上,因應技術設備及安全維護等需求,演員們必須進到排練場才能操練,在符合公衛條件下,FOCA 採排班制讓演員輪流回到排練場。雖然輪流到排的制度難以發展新作,但也趁這段期間讓新進演員透過舊作了解團隊的發展脈絡,藉此建立團員的身體辨識系統,同時以最低限度的營運,繼續發展未來的演出計畫。

劇場與影像結合的再出發 將多個在場拼成一個線上

窮劇場 是分享中目前唯一將影像結合劇場創作的團隊。去年受疫情影響,團長 高俊耀發現:坐在觀眾席的視角與攝影機轉播的視角完全不同,呈現出來的感覺也有極大差距;而團隊成員四散在臺灣、香港和澳門,致使實體演出的製作面臨巨大挑戰。百般權衡下,窮劇場 開啟了劇場影像的探索與實驗。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高團長認為比起線上排練的不便,網速和數位工具的運用讓他更傷腦筋。為了增加線上作業的效率,高團長會先畫好走位圖和場景分鏡,並在排練中與演員們溝通,找到彼此的共通語言,如此便能降低正式拍攝時因認知落差而衍生的作業成本。

線上轉型的過程中,高團長呼籲表演藝術團隊觀察「線上的觀眾群在哪」,因為線上劇場與實體劇場有不同的鏡頭語言,其受眾也相對應會有落差。他更特別強調:線上作品應該是由一至多個「在場」堆疊而成的新作,並非只是將實體作品錄製後轉播。而未來,窮劇場也將朝著用劇場邏輯製作影像作品的方向繼續前進。

數位轉型是否合乎實際 線上劇場的限制與契機

是否轉型線上劇場,每個團隊皆面臨不同考驗;不管是演出類型受限或是原先計畫的規範,都是團隊需要考量的因素。跳脫團隊營運考量,從獨立藝文工作者的眼睛去看線上演出,也許能增添一些客觀的思維。

獨立製作人 蘇庭睿從今年經手的數個製作切入,分析作品適不適合轉成線上;而使用直播、錄播或是其他更複雜的形式,皆需考量作品類型和其觀眾如何看待「作品轉成線上」。舉例來說,以魔術為表演主軸的《生日派對》及單一舞台場景的《不讀書俱樂部》,是相較適合線上直播或轉播的作品。除了前述團隊關注的創作及技術可行性,庭睿也提醒大家轉做線上演出,在收益計算將面臨大幅調整:以往實體劇場收益可從總售票席次推算,但線上演出目前尚未有固定或可參考推估的數字,使得團隊在金流上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因應此狀況,《不讀書俱樂部》計畫採「群眾募資」的形式販售票券,因為這是目前評估最接近實體劇場的販售形式。此外,觀眾願意付多少錢觀看線上作品,目前亦是未知,需要持續蒐集數據和實驗摸索。

不過庭睿也提出:打破時空與席次的限制,是線上展演的新契機。沒有固定席次,製作方在票券數上限有更多彈性,若是影像化的作品賣座,更能透過版權交易來延長作品的壽命,延後下架時間。而不適合做線上演出的團隊,除了作品創作,亦可參考壞鞋子發起的共享團練計畫。雖然沒有祭出新作品,但透過線上討論、工作坊和講座,不斷地產製數位內容,甚至做到二次傳散等,都是未來劇場重啟後團隊可以運用、發展新作品的資源。

自由藝術工作者 王世偉分享去年待在法國時,對國外劇場的觀察;延續庭睿所說,他也認為並非所有作品都適合線上,而劇場/團隊與觀眾的溝通不受限於網路,語音和電話聯繫亦是維持觀眾與劇場連結的方式。世偉還提到,法國去年二次解封後,劇場開放團隊進行符合公衛條件、有限度的排練,讓劇場維持基本產能並進行線上作品發表,他呼籲排練受限的團隊可以向政府提出爭取。

而在觀察中,世偉發現:線上作品可以打破以往劇場演出的正規性同時顛覆了觀眾需要投注大量注意力這件事。舉 Forced Entertainment 的線上演出為例,比起專注欣賞作品,收看直播的觀眾更熱衷於與其他觀眾即時討論。於此,他點出「即時互動」也是線上創作的素材之一,但互動的必要性全憑作品的性質而定。另外,他也舉例 明日和合製作所近日推出的《和合快遞》,說明線上演出未必要比照實體劇場的長時間、高密度,像《和合快遞》這般小、巧、短也是一種創作方向。從《和合快遞》的例子來看,創作者提供想法,再由製作端製作的形式,更反映了未來創作者與製作方的角色將持續互換,界線模糊流動的各種可能。

綜觀團隊與獨立工作者的分享,我們可以得知線上劇場將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轉型趨勢。然而線上劇場的興起,不代表實體劇場將被取代,就像不少分享者提到的:實體劇場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團隊應進一步思考實體與線上並行的未來,我們要選擇什麼角度切入製作/創作,才能讓團隊在表演藝術新常態中持續發光發熱。

「防疫情報交換所」大合照 (螢幕截圖 / 張惠婷)

#觀點紀錄 #疫情筆記 #共享團練 (視覺/整體排版:Ruby Chang)

copyright © 2021 by Bare Feet Dance Theatre.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聲明:t.ly/0HpJ

(壞鞋子舞蹈劇場: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e / Website)

--

--

壞鞋子舞蹈劇場

壞鞋子首演於2014年,至今累積 6 個作品,營運 200 坪排練場。 透過田野採集,長期發展「ㄢˋ」的身體語言,與土地共生共存。 壞鞋子現為國藝會Taiwan Top年度演藝團隊(2019–2021)